我是棒的,真是棒的。 I’m Bond, James Bond. 蕭文乾 2017-04-17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冑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 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冑東亞稱雄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創業惟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廣播劃破惺忪清晨,音樂透露了我的方位。」 雖然沒有化名(alias),但我的確像個雙面小間諜。從小二到大三,往返台美,不記其數。 其數自然可計,家人加減回憶,護照負責對照。日子是年紀,過了就追不回;日期像年輪,只是藏了起來,真要找還是可循的:年月日,零到九,種種排列組合像過去任務的代碼,或隱身在老舊相片後面父親的題簽,或明站在硬朗獎狀左下角校長官印的身邊,或橫躺在泛黃剪報上排的低調窄欄,提醒著我們家曾攜手走過的滴滴累痕,班班寫跡。 有時候我遺憾人生不能像幾組數字那麼清楚;有時候我慶幸人生不只是那麼輕率的數字幾組;其他時候,我往返遺憾慶幸間,不計其數。 而數的清的是回憶,數不清的叫回味。 回憶起來,我在台灣所受「切割的」(checkered,他們英文形容我們中文說的坎坷(像田埂)或起伏(像海浪)的過去,有時會用checkered past:checkers是種跳棋;以紅黑相錯的西洋棋盤喻運勢起落的人生賽局)小學教育──一全,二上,三下,四上,六下── 給了我完備的雙面諜心理質素預備訓練:不管是「華美人」ABC還是ㄅㄆㄇ「半劈民」,反正都一樣熱鬧,一樣冷清:知交同學滿園校,知心同伴總嫌少。 我每每就快要重新認識舊識到再度成為熟識了,又得神秘地離開這個很多功課的亞熱鍋去那個很多白人的大熔爐。 不過雖然其他人來來去去,國旗歌倒是常伴左右。每天清晨,或在操場朝會上正式脫帽立正站好,或在走廊邊擦窗戶邊跟同學胡鬧,一聽到歌就假裝木頭人定格不動;反正小學那幾年我只要聽到廣播裡熟悉的那首開頭有點跳針小雜音的黑膠弦樂,駐足,不動,聽完,彷彿就成功GPS自己的方位,然後很開心很甘心地繼續假裝有唱國旗歌假裝有在聽校長講話假裝有洗那隻比破毛筆還要稀疏還要「逼ㄘㄝ」還要噁臭的黑拖把。 It’s always nice to be home. Always. 在那紅唇族的年代,星期六的上午,有忙碌的功課,還不能急急忙忙地回家。因此,這首歌我約略聽過唱過6(學期)×3(個月)×4 (周)×6(次升旗典禮)=432這麼多次,效果顯著。太平盛世的,毛頭小子的,鬼才知道我有沒有比較愛國家愛國旗;而什麼自暴自棄徒務近功這種人性共弱點鬼才沒有。但很明顯的,可資證明的,我剛剛還是不假思索,邊唱邊默邊忘,忘了就唱起來,唱了就想起來,唱完就默完,歌詞無一漏網。 這是童子功,像騎車,游泳,吃宵夜,同屬不可逆習慣(things you can’t unlearn):老人可以搖手笑嘆年輕才會,戀人可以扭腰嬌嗔人家不會,活人可以裝死亂說從來不會,但境界一來,感覺就撲通撲通,通通回來了。 我小三短暫返台讀書,升降旗抬便當擦窗戶一個多學期後又去了美國唸小四。此時父親學業已成,積蓄半空,四處求職,九成碰壁。而把拔不時換工作的副作用,就是馬麻常常搬家,馬麻常常搬家的副作用,就是葛格抵敵常常轉學。 於是,我跟哥哥除小雙面諜之外,又born了個identity:小流學生 。咱哥倆經年流竄於加州大洛杉磯地區裡的各小學,黃巾是沒綁啦,不過美國那種黃絲帶文化我的確領教過幾次,又幾次。 “Wen, you’re back again!Again?” 父親工作的高度不定,讓我有幾次是剛在某校灑淚參加歡送我的 farewell party,沒幾天又發現自己身陷同校,含笑參加歡迎我的welcome party;除了哭笑不得地穿梭於well跟wel的兩歡之間,加深本來就罹患的職業病人格分裂以外,其實也樂得白吃白喝少堂課一頓。 但少數同學想必心中暗譙:台灣人ㄌㄞㄌㄞˊㄎㄧˋㄎㄧˇ,真的很「歡」耶。 那時候的我,雖然於台美兩地飛來飛去,於洛杉磯各小學轉來轉去,英文能力倒是線性上升。既熬過watsis?watsat?的「洗蝦米」階段,也刷爆過”a telephone call costs a dime”的「十分」辛苦階段,更信受過了project「普若皆課」精神的訓練洗禮,英文不再是「瞴瞎阿矇」,更不必老當英文連長,天天查梁實秋的勤。 日常對話很好對付,學校功課也都還行。不過其中一間小學,還是讓我又嚐到了點兒非我族類的文化苦頭。 那是每天第一堂課前,全班在教室裡,站起來,右手橫胸前,開始像神龍教徒一樣喃喃自語,似低吟,如誦經。重點是我自認還不錯的聽力,完全失效,好像又回到了前年的a telephone call costs a dime,停頓點跟句尾單字抓得到,中間完全不知所云。 更慘的是,這不是正課,所以沒有人教我;不是表演,所以也沒有人注意到我像個不敬業的藝人或立場尷尬的政客,只會在那邊有口無心地嘴巴重複作池畔錦鯉開合狀。 藝人和政客的心中至少對內容有譜,可憐的我每天都要即席演出「硬旁吐」(impromptu)。 每天清晨我都狗且偷學,口中對著離譜忘詞的嘴,「硬」生生站在同學「旁」邊,「吐」不出什麼像樣的象牙;像個在變聲又沒看譜所以開口便放炮的不合唱團員,我實在無法擺脫隔壁頻頻射來的狐疑眼光。 我模仿最好的只有那隻橫跨身前的右手,放下來都順便摸摸左胸腔的良心,非常過意不去:這段話聽起來不像一年級以前就學得會,但若說就剛好在我回台灣的半年,美國就偷偷教了一篇文章,讓所有孩子都背個滾瓜爛熟,好羞辱我這個返台述職的小間諜,也實在不像。 沒請同學老師教,我自己對嘴自己猜。 每天一大早大家就這樣唸完一遍,坐下來,開始上課。疑心的我一開始還四處張望,看看公告在哪裡;看不到,就假裝跟人hi five擊掌,趁機偷瞄同學手心當然沒有的小抄。 到後來,也真的火大了;馬特拉不拉,我們自己拉;管他對不對,我們自己對。美人不說蕭郎不問,我就不信聽不出來。不過跟蔡依林的下場一樣,雖然我偷聽的不知不覺,卻永遠無法對答案。 就這樣,我小四的「死掰遊戲」(spy game是間諜遊戲:勞勃瑞福/布萊德彼特主演)正式開演。 I play xxxxx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xxxxxxxxxx, for xxxxxx, one xx, xx God, xxxxxxxxxxx for all. 這是我走馬上任,馬耳上報大腦的第一份竊聽資料。不完整,未解碼。我只能聽出幾個停頓點,最基本單字,還有u。s。of a。 當然很想靠實力拼湊單字猜測意思,無奈程度差,又只有每天早上能聽到一次,全班還唸的低沉飛快。我彷彿蒙眼又深陷「特」濃迷「霧」,依稀看到高聳的標的,卻跨個兩三步就氣餒地放棄顯然不通的此路彼路。 不過自小師承戴季陶的我也謹遵門訓,未自暴自棄,直接對嘴敷衍一輩子;也沒有侮我民族破壞大同,自曝身分去直接拷問同學。 事實上,我還真有點不敢問。 除了自己窮極無聊在那邊cosplay台灣都「不來的彼特」這種腦殘原因以外,另方面我直覺這活動很可能類似我們的升旗儀式,而我不 希望同儕覺得我「不愛國」(當時我才小四,還早讀,所以這種patriotism與其說是我跟我的黑兄弟白姐妹手牽手,膚色不同國相同,人民起來做主當家那種嚴肅的國族認同,毋寧說是我們這班狐疑群狗且黨小朋友在玩一二三木頭人時,那種誰跟誰同國的短暫遊戲合同)。 下一屆誰當家不重要,重要的是下一次誰當鬼。 許多經典都是鬼才寫出來的:從童謠的「搖搖搖搖到外婆橋」(八個字,四字重複;八個音,六音押韻;前三搖擬狀詞,令人身歷其境,第四搖不及物動詞,三下就把你載到水上的阿嬤家憶了。五個方塊字的組合,整合了地理/倫理/物理/樂理/文理,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想想想想當然能想,寫寫寫誰也不會寫)到風采「駢駢」朗朗上口的山川壯麗滿地紅。 兩者都是鬼寫的。前者因為作者死了八百年,後者則是因為幫高層寫稿的文膽的英文就叫做ghost;也可當動詞用:who did you ghost for?就是「你幫誰捉刀過」?(萬一你有機會跟老美玩一二三木頭人,請不要像我一樣只會執意直譯,猛問人家who is the ghost now?那種鬼英文。鬼英文就叫做it。) 問題是,就算告上法院還不是要舉右手按聖經?而圍觀師生間,閱報大眾裡,董事會議上,難道不會「縱違憲法甚合情理」地參雜幾句既符人性亦應景的「毆買捋低落」 (oh my Lordy Lord)? 這樣的憲法修正案,真的該修正修正了。 行文至此,我實在很難想像台灣會有小學硬性規定早上誦心經,抬便當順便來段「變食真言」,但這種戲碼美國天天上演,官司天天開庭。這種雙面硬離的國格分裂,比我雙面間諜的人格分裂,病情過之無不及。而癒期遙遙無期。 至於基督教不計其數的分支,基督教天主教不記其數的絲連,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人算不如找天算的三角含恕,即使以我這樣一個雙面ABC/ㄅㄆㄇ,終究還是跨不進去的門外漢局外人;既看不出門道,也不覺得熱鬧。 而容我冒昧說句不專業的話搏君一粲:I mean,阿彌還是阿拉還是阿門,阿不都是為善? 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 the republic, xxxxxxx stands, 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xxxxxx and justice for all. 沒有走錯路,也沒有繞遠路,但語文終究沒有捷徑,所以雖然我聲稱「聽久了就是你的」,此法畢竟不是仙丹。我聽再多,也始終無法完成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完整拼湊出全貌。 頭號原因:像壞婆家苛夫家時有所聞一樣,有些聯姻真的很累。 我大概知道聽得出輪廓,但是死掰不出詳情;加上它可能根本不是連音,而是個我沒學過的大字big word,那就更加難猜了。若我藉其推廣「雙母語互學法」,那我會將這種美國人人朗朗上口的經典文字,請A學生「默寫」「背誦」然後「教會」另外一個B同學,並以B同學的「默寫背誦成績」連坐成為A生的成績。 「默」增進讀寫能力;「背」提升聽說能力。「教」,則是真正的大法了,好處說不完:例如確認自己默跟背的正確無誤,例如跟教學對象產生良好人際交流,例如自我肯定自我,例如實際了解別人思考模式,修正自己教學模式,那就懂得自己這套,對方那套,甚至融合出全新的第三套。 而且,不像「J很冷」的愛情,「雙母語互學法」只有三戒,戒當數學算業績,戒當菜刀學殺價,戒當彩衣娛鄰親。因為那樣的特瞎任務不僅沒主見沒主見沒主見。還會害您永遠走不出語文不歸夜。 或許惹人非議,或許擋人財路,但我向來有個我稱之為「全民應檢」的偏執主見: 一個人的語文能力,有個簡單判斷方式,可偷秤他人斤兩,可拿來自省自量──拿張白紙,用中文任意默寫:可以是無出處的胡謅,最好是有掌故的經典;唐詩,兒歌,流行歌詞,冷笑話,廣告語,都可以;想必密密麻麻寫到手麻。 翻過來,用英文,再一次;希望不是零零落落想到失落。若很幸運兩面都密麻稿擠,恭喜你有「雙母語」,請分享你能說的秘密;若有面零落空洞,提醒你可能錯學外語,請設法拉近這遙遠的距離。 看完拙文,希望您莫徒務近功,好好「默背教」一些語文的經典;若能貫徹始終,相信不出幾年,中英那兩面一定都可以很隨性很自由地「平等平等」各多幾句,像山川一樣壯麗,with liberty, and do justice to both. 是的,我始終忍住沒查,而在多年後隻身赴科羅拉多州讀高一的某天,我熊熊想到,在腦海中回憶了一下兒時那些文字呼之欲出,就是不出的聲音;想了三秒,啞然失笑,拿張a4,隨手寫下。 毆買尬,「價甘丹」,我在戲台下也孵太久了吧? 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 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解開謎團之後,當年的MI 2還懂得用行話自我鼓勵鼓勵,而且This message will never self-destruct: 我是棒的(I’m bond)。 真是棒的(James Bond)。
86896 我是棒的,真是棒的。I’m Bond, James Bond. 2019-02-26 14:05:40 38 muma測試 MsgArticle ---
---
ZC386924,ZC886651,ZC287860
1
1
總覽
0
1047
muma測試
1
0
/main/wdb2/images/1x1.gif
萬班接上品;品味,一課一課積累 蕭文乾 2017-05-14 【Our class is our class】 萬班接上品;品味,一課一課積累 【Our class is also our glass】
【Our class is our class】 萬班接上品;品味,一課一課積累 【Our class is also our glass】 教室,佈滿鏡子;品,三面鏡 【Our class is an hourglass】 課上一次少一次;品味一去難回 1. class有兩義 = 教室、課程、班級;格調、品味、階級 臺灣講入學年,像我唸大學是B81,民國八十一年入學 美國講畢業年,像我唸高中是class of ’92, 1992年畢業 2. glass有三義 = 玻璃;鏡子;沙漏 莎士比亞的154首十四行詩裡面,glass這個字,共出現十次. 多數是指鏡子,但第126首是指沙漏。 SONNET 126 O thou, my lovely boy, who in thy power Dost hold Time’s fickle GLASS, his sickle, hour;;;噫吾愛子有神力 手控漏沙分秒滴22 第126也是極為特殊的一首「十四」行詩,因為它只有十二行。 所以,可以翻成莎漏。
Time for class. ——————-(我不是分隔線;我是面玻璃鏡) Time for class.
86898 萬班接上品;品味,一課一課積累 2019-02-26 14:07:11 38 muma測試 MsgArticle ---
---
ZC386924,ZC886651,ZC287860
2
0
總覽
0
791
muma測試
1
0
/main/wdb2/images/1x1.gif
目前,墓誌銘,我想刻上: Phonics自然識字法 蕭文乾 2017-02-22 目前,墓誌銘,我想刻上: Phonics, 不是自然發音法。 Phonics, 已是自然讀字法。
目前,墓誌銘,我想刻上: Phonics, 不是自然發音法。 Phonics, 已是自然讀字法。
感謝昨天在「思路空間ThinkWay」錄製 “問與路”第二集時,提問的現場朋友Carol。 我回答時,從Youtube播了美國小學一年級學Phonics的影片、、、 然後,just like that, after sooooooo many years of futile attempts… 我 恍 然 大 悟。 我講了20年的事情,終於有個全民都聽得懂的說法了。 自然發音法 vs 自然識字法。 在美國,小孩早就已經會發音,才用Phonics來識字。 在臺灣,小孩還不會發音,就用Phonics來發音。 我們從美國進口的工具是對的, 我們在臺灣使用的方法卻完全錯誤。 這力道,足以、、、徹底維新。 Mark this post. It’ll be history. 當然要慢慢闡述,但是這跟滾雪球一樣,臺灣每一間小學、每一間安親班、每一間美語補習班、每一間語言學研究所的每一位美語教學相關老師、老闆、家長、學生、、、 遲早都會聽到我這句宣稱:Phonics,其實是自然識字法,才不是自然發音法。 然後,自己要去面對這句話的深刻寓意。 若這句話是假的,那影片裡的美國老師跟孩子也是假的? 若這句話是真的,那我們臺灣幾百萬人正在亂教亂學Phonics怎麼辦? 底下是美國老師用Phonics教學生自然識字的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rrqPzL-dERk 我知道很長。沒字幕。 建議18:00之後看幾分鐘。41:00之後看幾分鐘。 我也知道,絕大部分的人,就算看完了我這篇說明,看完了影片,還是分太不清楚,影片中的美國孩子,到底是在學”發音”,還是在學”識字”。 但是,請多多分享出去。 想通的人越多,我們臺灣競爭力越強。 想通的人越多,後來想通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我們臺灣競爭力就越來越強。
86901 目前,墓誌銘,我想刻上:Phonics自然識字法 2019-02-26 14:25:02 86643 MsgArticle ---
---
ZC386924,ZC886651,ZC287860
3
1
總覽
0
1003
做人要大氣 You’ve gotta give a little. 蕭文乾 2016-12-07
1. 專欄名:Spilled Ink 實似集 蕭博士在美國讀高中時,是校刊的記者。校刊的名字,叫做Spilled Ink。漢譯得快一點狂一點,會急著說:潑墨!。縱然很美麗,仍然是誤譯。 Spilled Ink 是美國人少見的謙沖自稱:在下不小心,墨水給打翻了,若漬跡依稀可辨,您也不嫌棄,懇求法眼,惠予指點。 蕭博士念舊,沿用Spilled Ink之體,改了名相,取名為《實似集》:把一些「真的很像」的東西,捆在一起;若心跡可辨依稀,請別嫌棄。 《實似集》:既取「十四」之諧音與數目,也善用「實在相似」這看起來矛盾,其實卻是許多包括語文學習在內的事情的真相-就像白話文說的:真的很假;或文言文寫的:假到真時真亦假。 學習美語/英文,我們東半球的人已經走了五十年的冤枉路;眼看著都快輪到西半球的人學漢語/中文了,但我們還不清楚,究竟我們聽錯了甚麼、說錯了甚麼、讀錯了甚麼、寫錯了甚麼? 本欄名為《實似集》:我會寫十四個小單元,方便閱讀、消化、分享;每個小單元都會秉持著「實似」的精神-或許糾正一些似是而非的語文學習迷思,或許分享一些似非實是的語文學習絕招。
2.作者簡介:一三五住臺灣二四六住美國的通勤小留學生 由於家庭因素,我小學求學過程顛沛流離,小一小三小五在臺灣,小二小四小六在美國,國中三年在台灣,高中三年在美國,大學前半在美國讀電機,後半在台大讀外文,碩士在師大翻譯所,博士在北京清華大學外語系。我的英文名字叫做Wen,但許多人的臺式英文會誤讀成「問」,我曾將錯就錯,順便鼓勵學生發問,自己改名叫做問老師。但是現在我是「雙母語小學殿」的蕭博士。 一言蔽之,我身上有兩個母語;但我透過十餘年的教學經驗得知,不需要顛沛流離,也能成功將自己的外語給母語化,而這一套將外語母語化的語文學習系統,我稱之為「雙母語學習法」。推廣這套系統讓臺灣人得知、蒙利,擺脫學外語的種種逼迫痛苦,是我成年後沒有一天不在進行的公共工程。 這個專欄是這個工程裡很重要的一片磚。
3.學外語vs雙母語:迥異的兩種格局 許多人學外語的目的是要出國通關血拼殺價、通過英檢升學升官、或是回答街上問路的外國人。而我極力推廣雙母語的目的是要大家在做到上述的同時,能多八個字:相談甚歡、自得其樂。
4.雙母語的方法:矯正偏頗發音,創造文化交集 發音不準,別人聽不懂;文化沒有交集,別人會聽不下去。
5.矯正發音大絕招:我們母語的ㄅㄆㄇ是發音的幫手,不是殺手 注音符號,正如其名所示:是標注聲音的37個符號。在普遍的情況下,它們可以用來標注華語,在特定的情況下,它們也可以用來標注臺語、美語、乃至任何外語-運用之妙,端看用者功力。 ㄅㄆㄇ固然不是萬靈丹,能標注出全部美語聲音,卻也不應該像過去臺灣英文老師眼中的過街鼠,一看到就要打手心。以下先試舉三例饗讀者。
6. Apple的發音 Apple 的a是蝴蝶音,可注成ㄝㄚ ㄆㄛ(輕聲) 讀者可試念其他兩音: ㄝ ㄆㄛ(輕聲) 或是 ㄚ ㄆㄛ(輕聲) 三種聲音,差別立判,或可稍解多年發此音之惑。
7. book的發音 Book的oo不唸成 ㄨˋ,後面要加上個ㄜ,正確注法如下;(假)指的是唸ㄎ的時候只有嘴型沒有聲音 ㄅ ㄨ ㄜ ㄎ (假)
8. fish 的發音 Fish的i不唸成ㄧˋ,後面也要加上個ㄜ,正確注法如下: ㄈ 一ˋ ㄜ ㄒ ㄩ
9.文化交集小累積 文化有很多種體現,慢慢累積沙成塔。我將在接下來的十四個小單元裡面,一一為大家展現。敬請期待。
THE GLORY OF LOVE (Bette Midler) > You’ve got to give a little, take a little 你該得付出一點,回收一點 And let your poor heart break a little 也得讓你那顆心碎個幾遍 That’s the story of, 因為愛就是這種故事 That’s the glory of love 愛就這種啟示 You’ve got to laugh a little, cry a little 你總得笑個幾回,哭個幾回 Until the clouds roll by a little 等雲消霧散個幾回 That’s the story of, 因為愛就這麼回事 That’s the glory of love 愛就這種啟示 As long as there’s the two of us 只要世上還有著你跟我 We’ve got the world and all its charms 我們就擁有這世界的美好 And when the world is through with us 就算世人都拋棄了你跟我 We’ve got each other’s arms 我們還擁有彼此的擁抱 You’ve got to win a little, lose a little 你總得贏個幾次,輸個幾次 Yes, and always have the blues a little 啊心情鬱卒個那麼幾次 That’s the story of, 因為愛就這麼幾個字 That’s the glory of love 愛就這種啟示 That’s the story of, 愛就這麼回事 That’s the glory of love 愛就這種啟示
有句話說: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我深有同感,所以與其用拙譯勉強描述此曲妙處之萬一,不如您自己感受這首歌有多少面向。
推薦影音連結:
10. 英翻中的迷思:聯考英檢以外,翻譯絕對不能一對一 這首歌的第1句:You’ve got to give a little. 可以譯作:你必須付出一點。 但雙母語的系統鼓勵甚至要求大家至少寫出5種翻譯: 你必須給一點(嚴肅場合)。 你多少給一點(漢語說法)。 你加減給一點(臺語氣味)。 給點吧!(口語化) 別那麼小氣!(反面陳述) 至於哪些翻譯能過關,端看讀者自己的中文能力與判斷:我相信您的母語。
11. 字彙不等於會字:當翻譯不再一對一,英文就突飛猛進 「別那麼小氣」的英文您會說嗎? 當您開始絞盡腦汁,回想過去生吞硬背的字彙,想要找到cheap, miser, ungenerous 等等跟小氣或許有關或許無關的陳年舊字的時候,請回到編號10的分享:您剛剛自己才看過的…。 「別那麼小氣」的英文叫做 You’ve got to give a little.
12. 中文多好,英文就多好:換一字,海闊天空 既然 You’ve got to give a little. 這句英文能夠拿來翻譯「別那麼小氣」這句中文,我相信讀者對於以下我寫的這5句中英文會有此生未有的語感。 (1)多少吃一點嘛-You’ve got to eat a little. (2)不吃身體會壞的-You’ve got to eat a little. (3)是兄弟就多少喝一杯吧-You’ve got to drink a little. (4)You’ve got to play a little-要唸書也要休息一下 (5)You’ve got to loosen up a little -您學語文不能這麼嚴肅死板的
13. 核爆的英文能力:若換一字,海闊天空,那背熟一整首歌呢? 運用上述的一對多翻譯、單字替換、語文創意發想等等步驟,一個人的語文世界將瞬間無限寬廣,能力也將同時爆發不可收拾。 當然需要多點練習,但世上哪件事不用呢? 當然需要有人指點,這也就是我的工作。
14. 問蕭博士的方法:網站與電郵。 本專欄旨在解放台灣人學外語多年來的窒息束縛,礙於篇幅,重點點到為止,盼讀者直取其神、莫拘其形。歡迎讀者在此分享指教,共同為華語美語這種東西的學習,做出小小貢獻。 而我的建議:這首歌多少要聽個幾遍,翻譯要加減練習做,然後讓自己過去生硬的學習心態放輕鬆一點。 這整串建議您應該都會翻譯了吧: You’ve got to listen a little, translate a little, and let your old heart rest a little. That’s the story of, that’s the glory of songs.
86923 做人要大氣 2019-02-26 15:19:27 86643 MsgArticle ---
---
ZC186647
4
0
總覽
0
2416
《王子在等》
一樣米,養百樣人;同樣的,一種音,有百種唸法。而這百種唸法,又分成兩類: 第一類:彼此的差異極小,小到只有用科學儀器一測,才能做出區隔。 第二類:彼此的差異極大,大到只要是母語人士一聽,就會 判。若。兩。字。 第一類的唸法,我們稱為口音(dialect)。 第二類的唸法,我們稱為腔調(accent)。
Fit 讀成 ㄈㄧˋㄜㄊ (ㄊ:只有嘴型沒有聲音喔) Feet 讀成 ㄈㄧˋㄊ (ㄊ:只有嘴型沒有聲音喔)
俗諺說,if the shoe fits, wear it. 各位童鞋,if the sound fits, learn it.
86938 《王子在等》 2019-02-26 17:00:58 86643 MsgArticle ---
---
ZC286908
5
1
總覽
0
754
《有膽識》
紅臉關公,有沒有guts, 端看我們覺得三國演義是否虛構。 政壇諸公,有沒有guts, 端看他們有沒有將理想付諸行動。 Got跟gut兩個字的發音,差異極大,好比張飛與岳飛。 Got,我們總唸成ㄍㄚˋㄊ。 中間的母音ㄚ,用打呵欠的方式唸出來。 尾巴的子音ㄊ,靜音到只剩下嘴型。 Gut,我們也唸成ㄍㄚˋㄊ。 中間的母音ㄚ,換成低調一點的ㄜ。 尾巴的子音ㄊ,靜音到只剩下嘴型。 發音盡量貼近對方母語一點,以示尊重對方母語一點,是種理想。 我們,有沒有付諸行動? 我們,有沒有got guts? #雙母語 #有尬子
86939 《有膽識》 2019-02-26 17:05:25 86643 MsgArticle ---
---
ZC286908
6
0
總覽
0
785
《 胡椒變鈔票?!》
圖 | 林子平 文 | 蕭文乾 白紙,是paper,讀作 ㄆㄝㄧ ㄆㄦ˙,唸法是白紙黑字,不容混淆。 胡椒,是pepper,讀作 ㄆㄝ ㄆㄦ˙,別胡扯胡謅胡說胡亂發音。 母音的長短,不是聲音的長短,而是: 尾。音。的。有。無。 多一個「一」,胡椒變鈔票。 少一個「一」,鈔票變胡椒。 我們的尾音有「一」沒「一」,決定了我們的發音,有醫沒醫。 #偶醫偶醫 #雙母語 #pepper #paper #富蘭克林毛主席和四個小朋友
86940 《 胡椒變鈔票?!》 2019-02-26 17:08:36 86643 MsgArticle ---
---
ZC286908
7
1
總覽
0
767
林小琳 老師 雙母語 認證 師資 認證 教學履歷 過關學生人數 88音 過關 1 140音 過關 1 280音 過關 1 8800音 - - 2000音典 - - 童謠 - -
87613 林小琳 老師 2019-03-22 16:44:17 86643 MsgArticle ---
---
ZC187304,ZC189566,ZC187271
8
0
總覽
0
1718
【蕭博士注音符號表】為自己的耳朵內建66個中英文聲音 大蒨小編 2019-05-22 首先,想像我們是日本人。 我們大和民族,專業又細膩,有禮又講究。 擁有世界知名的SONY,TOYOTA,和帥氣的鈴木一郎。 可是只有一件事情,說來可能見笑:
首先,想像我們是日本人。 我們大和民族,專業又細膩,有禮又講究,擁有世界知名的SONY,TOYOTA,和帥氣的鈴木一郎。可是只有一件事情,說來可能見笑: 我們開口說英文,對方閉著眼睛,一聽就知道。啊~這一定是日本人。 我們知道,我們日本人的美語裡,有濃濃的腔調。他們美國人說的打火機lighter,我們都說「賴打」。 我們小時候學的50音裡面,沒有一個聲音在捲舌。所以我們講美語,碰到捲舌音的時候,因為實在不熟悉,只好在50音裡面,找一個最相像的「次級品」代替。最像ㄦ的聲音,在50音裡面,就是ㄚ。所以lighter,我們只好唸成「賴打」。 美國朋友跟我們說, 10個美語聲音裡面有一個「次級品」,這個人的美語聽起來就有一點怪怪。 10個美語聲音裡面有三到四個「次級品」,這個人的美語聽起來就非常奇怪,甚至溝通都有障礙。 所以我們問自己:怎麼樣讓我們日本人說的lighter,不那麼奇怪? 如果在我們日文的50音表格裡,加一個捲舌音,從小練習,那麼我們日本人,從此就不再對捲舌音陌生了吧!以後不只lighter的發音我們不怕,paper、teacher、soccer... 只要捲舌的聲音,我們都會啦!
如果,我們想一鼓作氣,把其他不熟悉的美語聲音都唸對。那就乾脆把所有不會的美語聲音,一次全加進50音表格裡!配合語調,從小練習,總有一天,我們日本人也能說出道地的美語。
那,臺灣呢? 我們臺灣,學英文幾年了? 50年前,蕭博士的爸爸學英文。科技不發達,沒有電話,沒有網路,ABC也很少。學英文的環境比較克難,所以用的方法是:背單字、學文法、做考題。 30年前,蕭博士自己學英文。那時有電話,也有網路。時代在進步,學英文的方法應該也要進步,才合乎邏輯。但蕭博士那個年代的方法還是:背單字、學文法、做考題。 今年,蕭博士的師大英語系學生,分發到師大附中教學生。新的時代,更進步的科技,學英文的方法仍然是:背單字、學文法、做考題。 一直以來,我們在封閉的系統,學邏輯不通的英文。臺灣老中青三代,最熟悉的「英文對話」大概逃不出下面十句: Hi.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幾乎很少聽外國人這樣回答) What’s your name? (超級沒禮貌) What do you do? How tall are you? (實在沒什麼邏輯) How old are you? (非常不尊重隱私) Are you married? (非常不尊重隱私) Nice to meet you. Bye. 橫跨50年,三個世代的臺灣人,學英文的方法都一樣,英文能力卻沒什麼不一樣。此路不通,下一個世代的孩子,還要在這條英文的路上繼續輪迴嗎? 有沒有可能,有一天,我們的孩子會先報自己的名字,再有禮貌地問對方大名:”Hi, my name is Wen. May I please have your name?” 有沒有可能,有一天,外國人問:”Who do you think will win game 3?” (你們覺得誰會贏第三戰?) 我們能答得出幾句,相談甚歡。 美國的棒球、籃球、美式足球,就和我們的蔡英文、韓國瑜、郭台銘一樣紅。但是我們的小學英文,沒有教NBA。 NBA有三十個球隊。球隊名稱就是三十個單字,球隊主場就是三十個城市,再配上三十個超級球星的名字,就是90個超實用的單字。這90個字,為什麼不能是小學課本的內容? 蕭博士的雙母語系統,已經幫大家畫好一輩子學英文的藍圖。先學「語」,後學「文」。先學美語聲音,再一起學英文的文義和文化。學美語聲音,從今天開始。 今天,是2019年的520,也是「雙母語學殿」值得紀念的一天。因為【蕭博士注音符號表】在這一天,正式跟大家見面。
【蕭博士注音符號表】的初衷很簡單:學美語,先擁抱美語所有的聲音,然後科學而細緻的區分,哪些聲音跟華語一模一樣,哪些聲音跟華語很不相同。一模一樣的聲音,不用學就很熟悉;很不相同的聲音,就從和母語最接近的出發,微調,反覆,練習。等到所有美語聲音都融進耳朵和嘴巴裡,才是我們學英文的開始。
發音,就是語言的外表。 聲音,充滿政治的暗示。 穿紅色休閒襯衫的蕭博士,是一種聲音。 西裝筆挺梳油頭的蕭博士,是另一種聲音。 不是那一種裝扮的蕭博士比較帥,不是哪一種聲音比較好聽,而是這兩種聲音,一聽就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兩種聲音都不是答案。 因為只會講黑色注音符號的是臺灣人;只會講白色注音符號的是美國人。最幸福的人,是身體裡面有兩種聲音。西裝休閒隨意轉換;美語華語任我選擇。有選擇,就是有自由。帶著雙母語,地球任我行。
88937 【蕭博士注音符號表】為自己的耳朵內建66個中英文聲音 2019-06-07 17:32:25 87688 李大蒨
MsgArticle ---
---
ZC786925,ZC886651,ZC287860
9
1
總覽
0
1304
李大蒨
0
0
/main/wdb2/images/1x1.gif
小一的英文課,到底應該學什麼? 大蒨小編 2019-03-22 學數學,從123開始。學英文,從什麼開始?ABC?One Two Three?全美語? 雙母語學殿成人班《小學英文大學問》正式進入小一上下學期的內容。先丟一顆震撼彈:
學數學,從123開始。學英文,從什麼開始?ABC?One Two Three?全美語? 雙母語學殿成人班《小學英文大學問》正式進入小一上下學期的內容。蕭博士將小一英文課本放一旁,跟大家聊聊什麼才是學英文最厲害的「起手式」。先丟一顆震撼彈: 小一不應該學英文,小一應該學美語。
一起來看看《小大》第二堂和第三堂課,有哪些精彩內容吧!
學英文應該要有一個體系 在這個時代,我們的知識是零碎的。 我們的知識一零碎,小孩的知識就零碎,小孩的知識一零碎,我們的未來就全盤皆輸。 學英文,到底應該從什麼開始?應該有什麼次第?這個答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臺灣的我們,是沒有共識的。 大家都學過數學。我們這些大人的數學程度,或高或低,或基本或進階,但我們小時候學數學的順序卻是一樣的。因為學數學是有體系的,而這個體系裡面的共識是:先學123。 數學的第一課,一定先教123,沒有數學老師會倒過來教3,2,1。也沒有數學老師會傻到先教-1,或是1/2,或是3.14159,或是「無理數」。如果數學一開始就教-1,1/2,3.14159,有一半的人會傻眼;如果數學一開始就教「無理數」,有一半的人會立馬放棄。
那麼,英文的「無理數」是什麼呢? 英文的無理數,罄竹難書。蕭博士舉了「過去式」和「複數」這兩個例子。 「英文無理數」之一:動詞的過去式 老師說,英文動詞的過去式,後面直接加ed,例如 walk/walked,play/played,stay/stayed。 BUT! 老師又說,有些動詞的過去式不能直接加ed,例如 write/wrote,read/ read,go/went,cry/ cried。 「英文無理數」之二:名詞的複數型 老師說,英文名詞的複數型,後面直接加s,例如 car/cars,pen/pens,book/books。 BUT! 老師又說,有些名詞的複數型不能直接加s,例如 country/countries,sheep/sheep,mouse/mice。 「為什麼啊?」 小時候的你我,都曾經這麼問過吧。理想中,我們都希望「學英文」能和「學數學」一樣,有一個固定的,循序漸進的體系。現實中,學英文根本沒有固定的體系。《小學英文大學問》的你我,就是開始思考這件事情,並且願意做出改變的人。
學英文的第一課應該是什麼? 在臺灣,學英文的第一堂課,大概有以下三種: 一. 從ABC,One Two Three,或單字開始學 邏輯:模仿「學數學」的順序。 出發點:從最簡單的英文字開始學。 誤以為ABC和One Two Three是學英文最簡單最基礎的單位,沒有考慮到英文字母和數字裡,隱藏著很多發音難度很高的英文單字。而沒有經過訓練的華語肌肉,很難一下子掌握美語聲音。 二. 從全美語開始學 邏輯:沈浸式學習。 出發點:有條件,就直接請外師補習。 假設有十個小孩跟一隻海豚學游泳。小孩學習能力很厲害,海豚游泳技術也很厲害,我們就假設把他們放在一起,小孩就會游得跟海豚一樣好。 但是別忘了,小孩們身上可沒有海豚的標準配備:魚鰭,流線型的體型。所以當外師唸one,小孩會唸成「萬」。 蕭博士突然開始狂烙英文: It’s kind of like saying if I start to speak in all English from now on for thirteen straight weeks and hope that by the end of the thirteenth week you would have learned “English”. If I really do that, Sue-ma-ma would become very busy because you want to ask for a refund! (台下有人噗哧一笑) 蕭博士:「我知道有人聽不懂我的笑話,所以沒反應。我想問問沒反應的你們,心裏有沒有一點點受傷的感覺?」 (台下鴉雀無聲) 「我們都是幾十歲的大人了,遇到這樣的事情,尚且還會受傷,七歲小孩難道不會?」 想像全美語的教室裡,十個小孩,一個外師。外師講笑話,五個孩子笑,另外五個孩子受傷。我們自己的孩子,是笑的那五個?還是受傷的那五個? 三. 從英文繪本開始學 有些很用心的父母,會在孩子睡前,唸經典繪本給孩子聽,希望孩子能夠學好英文。可惜的是,父母對自己唸的英文是不是標準,其實並沒有十足把握。這樣子的作法,其實很像得了流感的母親,把自己的孩子緊緊抱在懷裏,口音腔調都直接傳染,但是固執的相信,小孩長大自己就會好。 既然ABC,One Two Three,讀繪本,全美語,都不是學英文最厲害的起手式。那麼,小一的英文課,到底應該學什麼?答案很簡單:
小一不能學英文。小一應該學美語。 我們牙牙學語剛學接觸中文的時候,應該先接觸文字還是聲音? 當然是聲音。 「先語後文」是每個地球人學母語最自然的次第。 學母語,我們可以理解並接受「先語後文」;為什麼到了學英文,我們就被外相給騙了?一個七歲的臺灣小孩,剛接觸英文,她的生理年齡是七歲,中文年齡是七歲,英文年齡只有零歲。 外國小孩學在六歲之前,已經會說超級厲害的美語,都還沒有資格讀小一課本裡面的英文。為什麼我們的小一孩子得被要求這麼難的事? 先學「語」,再學「文」。 所以小學一年級的英文課,應該要叫做「美語課」。根本不需要有課本,就算有課本,裡面也不需要出現英文字。用耳朵,聽美語的語調;用嘴巴,學美語的咬字。這才是小一的孩子最應該學的基本功。
88939 小一的英文課,到底應該學什麼? 2019-06-07 18:12:42 87688 李大蒨
MsgArticle ---
---
ZC786925,ZC886651,ZC287860
10
0
總覽
0
1035
李大蒨
0
0
/main/wdb2/images/1x1.gif
136 : 1 2 3 4 5 6 7 8 9 10 .. 14 :